【巴頭事件】的省思:究竟是人家小題大作?還是我們把大事給看小了?

「一名女子進入餐廳之後,疑似要跟對方打招呼,從身後朝一位光頭男子的後腦杓拍打了一下,男子隨即暴怒起身粗口問候,爭執間男子將女子打倒在地,此時監視器影片帶到女子的小孩目睹事發經過,男童表示支持媽媽提告…」

接下來想就前陣子的巴頭新聞進行反思及探討,順便盤點幾項小事,聊一聊如何避免類似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,但不是防止被別人巴頭,而是別讓自己的無心、甚至好意為日後種下禍根!

【你不是住持方丈,人家更不是小沙彌】

乍看到這個新聞其實有點突兀,皆因當事人並不是會把椅子移開,害同學屁股坐下著地的年紀了,怎會做出如此輕率的行為?

個人絕不贊同動粗的行為,尤其對方還是女生,然這次也不會同情被打的人,基本上可以說是咎由自取

話說頭部不只是人身要害,更代表個人的門面及尊嚴,若是還沒上小學,未通世務的兒童,輕輕「摸頭」也許還可以

再大一點的孩子恐怕都不會樂意頭被碰,誰曉得你吃完東西、上完廁所有沒洗手? 成人則更不消說,無論多熟稔都一樣

鄉民們對該新聞的是評論一面倒,大家都很清楚玩笑不能亂開,尤其涉及人身尊嚴,摸尚且不行,何況是用力地,萬一對方正在喝湯、吞嚥食物,一個不小心隨時釀成危險

任何時候也好,人與人之間維持一個適度的距離,讓進與退都能保有彈性,彼此才會感到輕鬆舒適,大家關係也才能長長久久

【一句話差點丟了飯碗】

出社會後稍微有了些歷練,加上從事的工作需要大量對話溝通,深刻體認到「言者無心,聽者有意」所造成的後果是可大可小

倘若調侃的對象能夠干預自己的仕途、影響自己的人際,恐怕就有機會體驗何謂「禍從口出」,以下分享一個經歷

因跨界合作的關係跟對方的團隊來了趟輕旅遊,我和對方的一位高階長官均屬地虎型的漢子,大家也剛好走在一起

中間途經一處遍佈岩洞的景點,洞口雖大小不一,實際上我倆仍不需要彎身,然通過時也自然地跟大家一樣俯身前進

殊不知有位女同事突然脫口說出:「嘿!幹嘛低頭,撞不到啦!」 

當下其他人聽到愣了一下,敝上長官忙出來圓場打哈哈,我和那位貴客相視苦笑,本以為小事一樁,豈知…

旅行結束之後輾轉得知該位女同事被調離單位,側面了解正是因為那句口無遮攔

【不能改變的事,最好避免拿來說嘴】

也許會有人覺得沒甚麼大不了,稍微點一下就好,何必小題大作,這邊稍作補充

一、雖說旅遊不必太拘束,然始終含有公事成份,絕非自己的家庭日,可以隨意些但不能太隨便,今天冒犯的是上司,還算是自己人,若得罪了的是客戶,若因此把案子給弄砸,就不是「點一下」可以了事

二、跟不同背景、階層的人士打交道,最要緊是清楚互動的利害眉角,一句妄言隨時可能將前面打好的關係毀於一旦,甚至招來無可預料的禍事,為了避免類似的情事再度發生,果斷排除不利影響的因子,並非不近人情的小題大作,而是防患於未然的公事公辦

不只是職場要謹言慎行,即便在日常生活與親朋好友往來也是,舉凡身高、體重、容貌…這些幾乎無法改變的事情,常會是當事人內心極為介意的「一片逆鱗」

莫說有意無意的揶揄,哪怕只是上述般的心直口快,都可能在對方心中留下疙瘩,埋下日後關係疏遠、惡化的引線

無論對方介意與否,我們都得當成他很介意,警惕自己勿要口不擇言,省得說錯話又要打圓場,還未必圓得起來

【體貼是要人家能受落,而非自我感覺良好】

參加跨日的聯誼活動常有機會吃合菜,一群人圍一桌吃飯,常會看到一種情況,夾菜給人家,明明想展現風度(體貼)卻使氣氛陷入微微地尷尬,怎麼反倒給扣分了呢?

請問你怎知人家一定想吃那道菜?是否清楚對方有沒有挑食?會不會過敏? 

若不想吃夾出碗外,對熱心的你感到抱歉,不夾出去放在碗內又影響自己吃飯

再者,這邊夾給了她,旁邊的人沒一起服務也說不過去,然而這麼一來很可能同時得罪兩個人 

如果有先詢問,人家同意自然沒問題,偏偏總會有人問也沒問就擅自幫人夾菜,令當事人就算不想接受,也不得不接受

確實在小細節上若能用點心,是可以讓對方留下好的印象,前提是也得人家願意接受,所謂的體貼才能成立

如果沒有考慮對方的感受而自把自為,就算人家當下不便發作,心裡肯定也扣了大分,原本想博取好感,結果卻適得其反

現在的互動就是未來相處的映射

在聯誼活動中,「準對象」的一切行為舉止都會被看在眼裡、放在心裡,人們會把現在的互動模式投射到未來的相處情況

故比起體貼,更重要的是尊重對方

能夠詢問一下,確認對方的意願,讓對方感到被重視,說不定就此從備取晉升到入圍,不過想要得獎仍須繼續努力

【若心裡實在過不去,不爽還是要反映】

前面的打招呼、開玩笑、幫忙夾菜,均是希望跟對方發生交集,開啟一個互動,或許做法不太恰當,至少出發點並無惡意

站在這個角度去看,對方好像也就沒那麼可惡,不一定非得反唇相譏或拳腳相向,當然,不爽憋在心裡容易內傷,視情況還是要點

平輩的同事、朋友這般瞎搞,能機智反幽對方一默最好,沒那份本事也不必勉強虛懷若谷,悶壞自己沒人會同情,如果真的太白目,則必須在私底下予以正色回應

:我們是好朋友(夥伴)吧?剛剛的事我知道你只是開玩笑,但實話說感受不是很好,因為這是我沒法改變的事(已經對我構成了傷害),你明白我在說甚麼嗎?

如果這樣挑明了講,對方還依然故我,那為了避免繼續受氣,這樣的人應當與其保持距離,以策安寧

反之,如果有朋友願意這樣告訴你,那應該慶幸自己還有機會保有這個朋友,也請反省自我言行有否必要調整

【想對人家好,得以能讓人家欣然接受為目標去思考】

如果希望與人保持友好、甚至想發展長期關係,特別是那些亟欲想結交或不得不往來,重視與其互動的人

除非是緊急情況,否則只要對方沒有開口,無論是提供建言、助一臂之力、想給對方驚喜…等等打算示好的言行

最好都擱在心裡,盡量等機會自己送上門來,再依情況予以表現,原因如下

【很多時候覺得出自一番好意的事情,泰半都會是一廂情願】

首先,不確定對方的需求到哪裡,甚至究竟有沒有需求?人們對於「不請自來」的關心大多會當作多管閒事

其次,不肯定自己的方式能否為對方所接受?想幫上忙不只得審視當下的情勢適合與否,更要顧及對方的玻璃…自尊心

再者,有些事情未必如表面般簡單,沒搞清楚妄加干預,隨時可能公親變事主,忙沒幫上反倒惹禍上身

即使食物再美味,倘若人家沒胃口,硬塞給他也吃不下,萬一弄巧成拙,交好變成交惡,兩邊都不爽,又何苦來哉?

某程度上人際關係也比照供需法則,始終得兩廂情願才能皆大歡喜,對方真有需要自會暗示或主動,屆時再出手也不遲

【無以為報,只好先不接受】

好比討女生歡心,除非雙方已經水到渠成,那你做甚麼都會加分(不能太離譜),反之,只要還未通過觀察期

舉凡送禮、驚喜…都會是多餘的舉動,除了給對方帶來困擾壓力,搬石頭砸自己的腳,幾乎不會有任何正向的回饋

因為對方壓根還沒準備好接受這份感情,你卻給予了超越現在關係的付出,人家無以為報,不如先拒絕,省得日後落你話柄

寧願先把心力用在維持良好的互動,讓彼此漸漸熟悉相處的步調,等她習慣了你的存在,開始主動找你了,還怕沒機會獻殷勤?